湖北孝感 周斌
2012年初中毕业班第二次联考在第一轮复习结束或即将结束的时候进行(比2011年的第二次联考提前了10天),这是对第一轮复习效果的有效检测。由于我校情况较为特殊,缺乏地理专职教师,因此,七、八年级地理课程基本没上,导致地理学科的教学任务全压在九年级,我校九年级地理教学忙于赶进度,跑课程。至联考时,才刚刚结束八年级下册课程,还没来得及进入正式复习,所以本次联考成绩不理想。下面就我校这次联考中的地理学科情况简要分析一下:
一、试题评价
(一)试题的结构
从整体来看,地理学科试题在试卷结构、考核能力结构及试题设置的难度结构等方面较为成功,起到了检查、评价前段学习效果、后段复习备考的导向作用。
从知识分布看,比例协调,人文地理、自然地理和地图、世界地理、中国地理、乡土地理、区位分析、资源和能源、人口与环境等主干知识都有涉及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占一定比重,区域地理渗透其中。重点考查了气候、自然灾害、区域地理及重要地理事物(河流、山脉)地理意义等内容。
从难度上看,学生的考试结果说明了试卷总体难度中等偏难,区分度好,有一定的诊断性。无怪题、偏题现象。
从考查能力看,各项能力测试分数分布比较均衡,层次比较分明。
(二)试题的特点
1.重视基础。从考点内容来看,主要关注了自然地理、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。考查内容,知识覆盖面广,重点突出;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占一定比重,区域地理渗透其中;考查知识均为本学科主干知识。
2.注重考查学生图表的阅读能力。本套试卷设计了气候资料统计图、部分地区示意图、经纬网图、南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、数据统计表、等高线图等多种式样的图表,15个选择题,共有9幅图(表)。这样多方位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、空间想象能力和利用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。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联系,图像信息的获取、分析、综合以及处理等多种学习能力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。
3.试题的不足:整体上看,关注热点地区不够,出彩不多;原创性少,7题---10题几乎均为孝感资料或应城四套模拟试题上的原题;部分题目考查内容有重复,如:1、2、7、8题同属于“世界的气候”这一章知识,这样减弱了试题知识考查的覆盖面。
二、学生答题情况分析
(一)学生得分统计
1.分数段统计
人数 |
均分 |
≧24 |
≧22 |
≧18 |
≧16 |
≤14 |
最高分 |
57 |
14.32
|
1 |
5 |
8 |
19 |
38 |
24 |
|
|
|
|
|
|
|
|
|
2. 各题得分统计(57人)
题号 |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7 |
8 |
9 |
10 |
11 |
12 |
正确人数 |
14 |
30 |
22 |
8 |
30 |
26 |
4 |
20 |
17 |
37 |
33 |
54 |
得分率 |
24.5 |
52.6 |
38.7 |
14 |
52.6 |
45.6 |
7 |
35 |
29.7 |
64.9 |
59.7 |
94.8 |
13 |
14 |
15 |
|
|
|
|
|
|
|
|
|
|
53 |
18 |
42 |
|
|
|
|
|
|
|
|
|
|
92.9 |
31.5 |
73.6 |
|
|
|
|
|
|
|
|
|
|
(二)答题得失分析
第1题:考查“气温年较差”,是一道基础题。但不少学生未能正确理解气温年较差的概念,即: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。没有认真观察和读出相应的数据,结果误判丢分。
第2题:考查“气候类型的判定”,学生基本掌握其相关知识,得分情况比第1题稍好。
第3题:考查孝感乡土地理,涉及“影响气候的因素”的知识。影响因素很多,但学生未能把握其主要因素,结果丢分的不少。
第4、5题:这是一道综合运用题,重点考查了“中国的自然资源”中的“水能资源的分布”知识。我国谁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藏地区,长江水系最丰富,其次是雅鲁江水系。另外黄河河珠江水系水能也多。这些河流的上游河段,流经我国地势变化大的地区,而且水量又比较丰富,因此这些河段水能很丰富。只要掌握了我国地势特征和上面相关知识,应该不会误判失分,可惜第4题丢分不少。
第6题:经纬网的应用,涉及气候知识,有一定的综合性。得分不够理想。
7、8题:“认识大洲”,重点考查“南、北美洲的地形与气候”。综合性较强。从图可知“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显著”,由于学生缺乏比较分析的能力,对南、北美洲的了解和掌握不够,导致答题效果不佳。
9、10题:考查“世界的居民”,将人口、人口的出生率和人口的区域分布、人口问题等结合起来考查。9题是《中考指导》91页上面的原题,10题略微变化。然而第9题失分者居多。
11题:考查“中国的地形特征”,重点考查了具有意义的山脉。学习时一定要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,多读多练,熟记于心。得分情况一般。
12、13题:“沿海万里行”重点考“北京市的城市职能”兼及“省级行政区的简称”知识。不难,因此,得分率较高。
14、15题: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,涉及“经纬线的意义”。不少学生看图不仔细,未能结合经纬知识,对山脉走向做出正确判断。15题得分情况良好。
三、今后措施
1、依据《考试说明》,回归教材 。“考试说明”是中考命题的依据,也是备考的准则。在复习冲刺阶段要以“考试说明”作导航,梳理重点、难点知识,让学生熟悉考点,掌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内容、要点以及层次,切实做到准确、系统、深刻,依据教材、梳理考点,在梳理过程中着重解决那些记得不准、理解不深、似是而非的问题。结合二轮复习,做好以下几点:
(1)牢记书本知识 。在最后复习阶段,强调书本知识要记准确,特别是经纬线、经纬网、等高线、等温线、地球自转、地球公转、气温、气侯、降水量、气温年较差、相对高度,气候类型特点与成因、洋流、自然灾害、自然资源、褶皱、断层、板块学说、山脉、河流、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、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类型、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、影响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、人口与环境问题、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、中国区域地理、等等一定要记牢、记准,这些知识都是中考的重点。
(2)课本插图要弄清 。中考逢题必有图,尤其是区域地图更多。地理空间定位考查的要素很多,绝对地理位置、相对地理位置或某一区域代表性的地理事物,某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都可以作为命题的载体。在加强地理空间定位训练的同时,还要加强对课本中的插图(包括各种景观图和示意图)的阅读与训练。除了课本插图之外,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也要认真阅读,通过辨识局部地图,阅读区域地图,准确地判断出相应的国家和地区,然后熟练地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,进行思考、分析、推理相关知识,提高空间定位的正确性和可靠性
(3)课本中的“活动题”及“阅读材料”,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。事实上中考题中,有不少考题就来自于“活动题”或“阅读材料”。
2、认真反思、强化提升 。由于时间有限,后一阶段的复习应以回顾总结、追索反思为主,具体说来,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
(1)看《考试说明》、吃透考点。默记知识体系阅读《考试说明》以及根据《考试说明》编写的《中考指导》资料,认真思考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,反思自己是否完全掌握,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内容要进行恶补,直到完全理解为止,对各个知识点要融会贯通。重视比较学习方法,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,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网络体系。
(2)图文互换,构建心理地图 。复习时以地图为重点,加强图文转换、文图转换和图图转换的练习与思考,构建心理地图,以加深对地域知识的认知。
3、研究考题,搞好仿真训练。
(1)过好章节关、扎实仿真模拟考试,积极参与“八校联考”。让学生熟悉孝感市中考的模式,灵活分配时间,增加临战经验;过关测试中发现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,就及时弥补。评讲试题,注重点引,做到由题及类,触类旁通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在最后一段时间内,扎实做好近几年孝感中考模拟仿真题,过好孝感市“五套”卷关,让学生提前找到我们孝感市中考的感觉。
(2)关心社会热点、注意联系实际。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比较注重联系社会热点,贴近生活,贴近实际,试题突出应用型,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(3)掌握要领、规范答题。考试时,科学安排时间,保持适宜的答题速度,仔细检查核对,避免涂卡错误,防止意外失分。